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的社会关系及身份、职业等的名称。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称谓语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例如,Chao(1956)和崔希亮(1996)从使用称谓语时指称对象所在的空间位置出发,将称谓语划分为面称和背称;曹炜(2005)和李东明(2012)从指称的社会关系出发,将称谓语划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从先行研究来看,汉语称谓语研究多集中于界定、分类、泛化、缺环、文化释源等方面(如马宏基、常庆丰1998;苏静、路佳2002;李树新2004;齐银山2009;周延松2010;张盈达2019),对具体语境下的称谓语选择的探讨相对不足。
高等教育的语言问题在大学出现之初即已产生,其既具有特定的语境特征,同时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系统的演变轨迹。行政人员在高校的有序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背称使用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本研究拟以高校行政人员为研究对象,在考察下级对上级的背称类型和形式的同时,运用语言顺应论来解读该类话语实践的语用机制。
语言使用是一个对语言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 1999)。语言顺应论“融合微观的语言使用问题和宏观的语言顺应问题”(郭亚东、陈新仁2020:39),系统阐述了语言选择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所分析的语言单位小至音素、大到语篇,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Jaffe 2001),为解析人际互动提供了新的思路。Verschueren(1999)认为,对顺应过程的具体考察可依托语境相关因素、结构对象、动态过程和意识突显程度这四个维度进行。语境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大类:前者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后者包括篇内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等因素。语言顺应论是一个宏观指导框架,“依托语言顺应论的话语解释需要根据具体话题建构相应的操作框架,而不能机械套用语言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角度”(仇云龙2016:41)。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北地区D 大学J 学院的24 名行政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指称对象为J 学院党委副书记ZJL(Z 指代姓氏,JL 指代名字)。指称对象本科毕业于J 学院,并曾以普通行政人员身份在该学院工作7 年,因而除了上下级关系,他与部分行政人员之间还存在师生、同学、朋友等关系。样本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J 学院为D 大学行政人员数量较多的学院;二是24 名行政人员不仅在年龄、性别、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访谈是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访谈者不仅可以了解受访者的生活经历、行为意义、所思所想和情绪反应等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与受访者“达到一定的相互‘理解’”,建构出“新的、对双方都有意义的社会现实”(陈向明2000:169)。本研究的访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供导语并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了解研究对象的背称使用情况,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从笔者所提供的选项中选择作答,也可以通过提供其他背称作答;第三部分探究研究对象背称使用与语境之间的顺应关系。
为了确保研究工具的适用性,笔者进行了试测,并根据反馈情况对研究工具进行调整。在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之后,笔者以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内容,并转录为文字资料。在对转录文字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之前,笔者请24 名研究对象核对相关内容,并对修正后的文字资料进行再次核对。
研究发现,高校行政人员下级对上级的常用背称包括两种类型,即姓名类背称和职衔类背称。姓名类背称的基本结构有“姓名全称/名字”和“修饰语+姓氏”。职衔类背称包含了姓名类背称中的部分元素,基本结构有“头衔+姓名全称/姓氏+职业”“头衔+姓名全称”“姓名全称/姓氏+头衔”“人称代词+姓氏+头衔”和“姓名全称/姓氏/名字+职业”。
24 名研究对象使用职衔类背称的频率远高于姓名类背称,职衔类背称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姓名类背称有“ZJL”“JL”和“老Z”等形式。“老”字用于姓氏之前最初是对年长者的尊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称呼方式也可用于同辈朋友之间,表示对指称对象的尊敬与友好之意。职衔类背称有“党委副书记ZJL 老师”“副书记ZJL 老师”“我们Z 副书记”“Z 书记”“ZJL 老师”“JL 老师”和“Z 老师”等形式。“老师”最初是对传授学术者的尊称,经历漫长的演变之后,它“既可以用于实指‘传道授业解惑’之教师,也可以作为一种会话策略来泛称教师之外的文艺工作者、医生、律师等人士,甚至可以在完全不了解对方职业背景的情况下使用”(王娥、扬清2005:95)。
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为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对语言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 1999)。就这种意义而言,高校行政人员背称使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顺应语境的过程,语言顺应论为解读其语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姓名类背称
就交际语境而言,高校行政人员姓名类背称使用主要顺应了心理世界下的情感因素,以及社交世界下的社交场合、文化规约、亲疏关系和年龄因素。就语言语境而言,高校行政人员姓名类背称使用主要顺应了互文性因素。试看例(1)—(4):
(1)研究对象1:背称使用当然要看社交场合了,“JL”也就是在非正式社交场合使用的。
语言得体是顺利进行交际的重要条件,交际者需要根据具体场合的社交规范来选择语言:在正式社交场合,交际者应使用正式体;在非正式社交场合,交际者宜使用非正式体(如商议体、亲密体)。例(1)中研究对象1 仅在非正式社交场合使用“JL”来背称ZJL 顺应了社交场合因素。
(2)研究对象10:我认识他(ZJL)①例句中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下同。很多年了,他人很好,我们是朋友,我有时在非正式社交场合背称他为“老Z”。
“言语交际是附带心理活动的交际行为”(钟玲俐、张法连2021:60),认知、情感、动机等心理活动影响言语交际的进行。尽管例(2)中研究对象10 是ZJL 的下级,但是注重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使他有时在非正式社交场合使用“老Z”来背称ZJL,表达其对ZJL 的尊敬与友好之意,顺应了社交场合、亲疏关系和情感因素。
(3)研究对象7:尽管他(ZJL)曾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但当我对他的某些做法非常不满时会背称他为“ZJL”。
文化规约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定和约定,扎根于人们的心理结构之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行为。中华民族普遍遵守委婉含蓄、内外有别、尊师重道等文化规约,对师长直呼姓名被视为一种不礼貌行为。例(3)中研究对象7 对背称的选择顺应了情感因素,然而违背了文化规约因素。
(4)研究对象2:当我们几个与他(ZJL)一起留校的同学聚会时,其他人背称他为“JL”,我自然也背称他为“JL”了。
交际者对语言的选择会受话语主题、风格或情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钟玲俐、张法连2021)。例(4)中研究对象2 使用“JL”来背称ZJL 顺应了社交场合、亲疏关系和互文性因素。
2.职衔类背称
就交际语境而言,高校行政人员职衔类背称使用主要顺应了语言使用者下的旁听者因素,心理世界下的动机因素,以及社交世界下的语言社团、社交场合、熟悉程度、文化规约和亲疏关系因素。就语言语境而言,高校行政人员职衔类背称使用主要顺应了篇内衔接和互文性因素。试看例(5)—(9):
(5)研究对象5:在“副书记ZJL”后面加上“老师”跟高校这一语言使用场域有关,在学校里大家习惯使用带有“老师”的称谓语来称呼对方。
语言社团指的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共同遵守一套语言规则的群体(杜小红、杨静冉2021)。“老师”是高校语言社团成员之间常用的称呼方式,例(5)中研究对象5 使用“副书记ZJL 老师”来背称ZJL,符合其高校行政人员的身份,顺应了语言社团因素。
(6)研究对象16:如果有别的姓Z 的老师在场,我就不会用“Z 老师”而用“ZJL 老师”了,这样可以避免指代不清。
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就说话人而言,他提供的信息会有许多可能的来源,因而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就听话人而言,他可以是真正的说话对象,也可以是旁听者等多种角色(谢少万2014)。不同类型的听话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说话人的语言选择,例(6)中研究对象16 使用“ZJL 老师”来背称ZJL 顺应了旁听者和语言社团因素。
(7)研究对象6:为了突出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我使用“党委副书记ZJL 老师”来背称ZJL。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在言语交际中,动机驱动说话人对语言策略和语言形式进行选择。例(7)中研究对象6 选择“党委副书记ZJL 老师”来背称ZJL,言下之意是“党委副书记都很重视这个事情,你也应该充分重视”,顺应了动机和语言社团因素。
(8)研究对象4:依据谈话对象对ZJL 的熟悉程度,我会使用“党委副书记ZJL 老师”“ZJL 老师”或“JL 老师”来背称ZJL。
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交际双方之间共同的认知背景是话题顺利推进的基础。当话题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者时,说话人关于听话人对指称对象熟悉程度的判断将影响其背称使用。例(8)中研究对象4 在“党委副书记ZJL 老师”“ZJL 老师”和“JL 老师”之间的选择顺应了语言社团和熟悉程度因素。
(9)研究对象11:开始介绍ZJL 时,我使用“党委副书记ZJL 老师”,接下来大家都知道他是谁了,于是简称“Z 老师”。
语篇的意蕴贯通可通过连词、照应、省略、代替、对比、重复等衔接手段来实现。例(9)中研究对象11先使用“党委副书记ZJL 老师”激活了听话人关于ZJL 身份的认知,然后用更为简洁的形式“Z 老师”来背称ZJL,符合语言经济原则,顺应了语言社团和篇内衔接因素。
背称是一种重要的交际资源,体现了交际者的元语用意识。本研究聚焦下级对上级的背称,对东北地区某高校24 名行政人员进行了个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行政人员常用的背称包括姓名类背称和职衔类背称两类,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拓展而来。职衔类背称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姓名类背称,且形式更加多样化。2)高校行政人员在元语用意识的指导和调控下,选择不同背称以顺应语境,进而为实现交际目标奠定基础。相对而言,高校行政人员对交际语境的关注度要高于语言语境。本研究不仅拓展了称谓语的研究视角,而且可为考察高校语言生态提供借鉴和启示。
Chao, Y. R. 1956. Chinese terms of address[J]. Language 32(1): 217-241.
Jaffe, A. 2001. Review of Jef Verschueren’s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J]. Language in Society 30(1): 104-106.
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曹炜. 2005.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2-69.
陈向明. 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崔希亮. 1996.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2):34-47.
杜小红,杨静冉. 2021. 信息时代言语社团概念泛化的认知阐释[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85-90.
郭亚东,陈新仁. 2020. 语言顺应(性):概念与操作——Jef Verschueren 教授访谈与评解[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37-41.
李东明. 2012. 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的选择模式[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68-73.
李树新. 2004. 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J]. 内蒙古社会科学(6):88-93.
马宏基,常庆丰. 1998. 称谓语[M]. 北京:新华出版社.
齐银山. 2009. 背称语的使用特点及分类探析[J]. 安徽文学(12):278-279.
仇云龙. 2016. 语言顺应论:误解·归因·补释[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9-43.
苏静,路佳. 2002. 论称谓语的泛化[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63-65.
王娥,扬清. 2005. “老师”称谓的历史演变[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3):93-96.
谢少万. 2014. 语言交际顺应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
张盈达. 2019. 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探究[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9):131-135.
钟玲俐,张法连. 2021. 多维语境顺应与法律文本翻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50-66.
周延松. 2010. 现代汉语称谓语与中国人的原始崇拜[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6):98-101.
A Case Study on Indirect Addresses of Administrative Staff in Universit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